人对市场和行情的把握为何那么难?

作者:雷xiaowan
浏览:68
什么时机可以入市购买股票?什么时候适合卖出股票、在场外观望? 人类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总体上属于科学行为;而对内部事物的认知,则总体上属于社会行为。科学的东西容易理解..

人对市场和行情的把握为何那么难?

什么时机可以入市购买股票?什么时候适合卖出股票、在场外观望?

人类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总体上属于科学行为;而对内部事物的认知,则总体上属于社会行为。科学的东西容易理解、定义、计算和测量,而社会的东西则不然。

外部事物存在着,当人们观察它时,它不会因为人们的观察而改变。不同的人对月亮、树、水等的理解可以不同,单个人或群体对它们的理解也可以有变化,理解的是对的或者是错的,这些都不会改变事物本身,除非观察者直接参与到被观察的事物中去影响它。

内部事物存在着,人们参与其中,这时它往往为因为人们对它的观察而改变,它变化着,人们的观察也变化着,人们的参与方式也随着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而变化,由此事物继续变化,人们的观察、观点和参与方式也继续变化,始终循环、终究变化。人们可以对它的改变做出判断,但正是这判断,却改变了它原本应有的改变而出现了其他的改变。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学生本来不好也不坏,他有一些优点和缺点,当老师和同学们觉得他有点坏并且这种观点以某种方式反馈给他时,他可能要表现得比他原来坏一些,这时老师和同学们会觉得他更坏了,而他则做出了一些更让人发指的事情……但如果因为某件事情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变好了一点,则他也会真的好一些甚至好得超过别人的预期……或者当他坏到“极致”时由于他的本质并不坏而被自己的良心拉了回来,则能表现得出人意料。

市场是社会性的、更是群众性的,是由人和钱组成的,人们带着自己变化着的涨跌观点用手里掌控的或管理的钱去做“多空投票”,由此形成了行情的涨跌,而行情的涨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点。

参与者对市场的理解、对行情的理解,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也能合理、可能偏颇,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在各个阶段的理解又会有所不同,任何时候个体性理解和群体性理解之下的行为对市场本身会产生影响,群体性观点趋同的程度也会对行情的方向和大小产生影响,而实时变化的行情又实时影响了参与者对市场和行情的理解以及之后做出的动作,由此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变化。

市场是一个“参与者的观点和行为会对市场本身的进程诱发变化”的市场,是一个群体性特征(人性特征)极其明显的市场,更是一个以盈亏结果为成败评判的市场。

一方面,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和行为会变化,然后市场会变化,进而参与者的认识和行为再变化,进而市场再变化,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是一个随时变化、随时反馈、随时改变、随时影响的过程。在这样的随时变化中,再厉害的随机应变者也完全有可能迷失。

第二方面,绝大部分参与者本身对市场和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更未必全面,不同的参与者的理解和行为又各不相同,参与者群体在不同时期趋同性程度也有所不同,群体性观点时而表现为杂乱性、时而表现为平衡性、时而表现为趋同性、时而表现为自激励、时而表现为非理性追逐、时而表现为物极必反……由此市场的变化就显得非常复杂。

第三方面,交易上的成功,即通过交易赚到钱,这是评判参与者成功的唯一标准。其残酷性不只是体现在分析失误或操作失误上,也会被其他市场参与者影响、左右甚至控制。一个供小于求“应该上涨”的品种,或许会因为绝大部分资金不知道它供小于求或预期它会供过于求而不上涨甚至还下跌;一个“假消息”或许会激发一波“真行情”,比如2010年9月9日,一则谣言“浙江证监局调查蒋仕波坐庄橡胶”使得橡胶暴跌,其他商品也随之下跌,股市也被连累跳水,虽然后来事实证明这是谣言,完全可能是橡胶空头实力不济,知道搞不过以蒋仕波为领袖的多头主力,所以出此“奇招”,但空头的“造假”以及“假新闻”的发布是真实市场的真实事件,它对市场也形成了切实的影响,由此使得不少多头非常难受、被迫砍仓;某一可较长期储存的商品,假如它的社会生产量和使用量并不大,又是上市品种,则即使在它供求比较平衡的阶段,资金雄厚者也可以先在现货市场大量买进并储存,然后在市场不断做多,认为价格不该涨的人有一部分会去做空,但随着价格的上升,他们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并且随着交割的临近,他们会发现虽然整个市场不缺货,但他们买不到现货去交割,由此价格只会进一步上涨,直到空头认输、多头获利了结后,原本储存的现货才会逐步在现货市场出售。

另外“光明正大”博弈和“卑鄙下流”博弈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一切都或大或小地增加了投资者认知市场、处理行情、获取盈利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