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折溢价率成大盘运行解码器
大宗交易平台近年持续保持活跃,以往投资者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某些个股大宗交易所表现出来的套利机会,但是记者统计今年的大宗交易数据发现,大宗交易的活跃度及交易价格的波动与大盘内在运行轨迹存在正向相关性。
据《证券时报》络数据部统计,在今年1月4日至2月7日,沪深两市共计完成超过250笔大宗交易,涉及个股接近160只,共计成交股数超过5.25亿股,成交总额近46亿元。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个股依然是大宗交易平台的主力军,不少沪市“601”开头的次新股出镜频率也开始增加。
波段高低点
大宗交易活跃度高
今年前3个交易日,大盘开门红预期落空逐波下行,大宗交易平台相对活跃,不少蓝筹股如大唐发电、徐工机械、兴业证券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在上述3个交易日中,两市共计完成28笔大宗交易,成交总额9.65亿元。其中,大唐发电及徐工机械的成交额均高达3亿元。在随后两个交易日的大幅上涨后,上证综指逼近2300点的第一道坎,此时大宗交易平台迎来了第一波高峰。在1月11日至13日这短短3个交易日中,两市共计完成56笔大宗交易,成交总额10.86亿元。1月18日至1月20日,此时上证综指已震荡上行逼近2319点的第二道坎,同样是在两市成交量萎缩的局面下,大宗交易平台迎来了第二波高峰,3个交易日内再度完成53笔大宗交易,成交总额6.23亿元。第三波高峰则出现在上证综指冲击2350点下降趋势线的过程中,在2月2日至2月6日期间,两市共计完成超过30笔大宗交易,成交总额逼近3亿元,广电电气及郑煤机此类次新股成为主角。
折价率变化
反映大盘短期风险系数
另一方面,大宗交易平台个股交易价格与收盘价格的折价率水平则更直观地反映了大盘短期风险系数。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1月4日至2月7日这20个交易日中,1月10日、1月17日、2月3日这3个相对高位日的大宗交易平均折价率均超过10%,其中1月17日大涨日的平均折价率高达11.29%。而1月5日、1月13日、1月16日这3个相对低位日的大宗交易平均折价率甚至不足5%,其中1月13日的平均折价率只有1.16%。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大宗交易的折价率高低与大盘涨跌完全同步,大盘涨折价率攀升,大盘跌则折价率走低。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宗交易的折价率水平一般在5%至10%之间,只有少数个股在特定时段才会出现溢价的情况。在过去的20个交易日中,沪深两市只有不到15笔溢价交易,而接近80笔交易是以超过10%的折价率水平完成,股东短期的套现冲动依然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