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分析类术语及名词
欢迎阅读证券投资分析类术语及名词
1. 总量分析法
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一是个量的总和,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总量分析法就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总量分析主要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的变动规律。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因为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期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得关系等。
2.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探讨各经济指标和经济政策对证券价格的影响。经济指标又分为三类:先行性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经济政策主要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债务政策、税收政策、利率与汇率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总量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两种。
3. 行业与区域分析行业与区域分析
是介于经济分析和公司分析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分析。前者主要分析产业所属的不同市场类型、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以及产业的业绩对于证券价格的影响;后者主要分析区域经济因素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4. 公司分析
公司分析侧重对公司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潜力、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潜在风险等进行分析,藉此评估和预测证券的投资价值、价格及其未来变化的趋势。
5. 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及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内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动态分析。
6.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国内所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区分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住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其中,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也就是在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
7. 常住居民
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
8. 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9.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用符合M0表示),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用符号M1表示),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用符号M2表示),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其中,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为准货币。
10.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数所占地百分比,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11.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有预期和未被预期之分,从程度上则有温和的、严重的和恶性的三种。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则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12.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指数总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之差,即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13. 利率
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14. 汇率
汇率是指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即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15. 财政收支
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16.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一般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自然人和法人。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着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
17.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
18.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
19. 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
20. 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因而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21. 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使得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22. 国债
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23. 财务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外贸补贴等。
24. 财务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25.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纵向不平衡,以及调整地区间财力横向不平衡。
26.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27.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28.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
29.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30. 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31.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32.货币政策的运作
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地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3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针对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
34.股票市场需求
股票市场需求,即股票市场资金量的供给,是指能够进入股票市场购买股票的资金总量。
35.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
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商业银行法》和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证券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其中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不得相互间持有股份,参与经营。分业管理是指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6.行业
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
37.道·琼斯分类法
道·琼斯分类法是指在19世纪末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代表性的股票而对各公司进行的分类,它是证券指数统计中最常用的分类法之一。道·琼斯分类法将大多数股票分为三类: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
38.标准行业分类法
为了便于汇总各国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曾制定了一个《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简称《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建议各国采用。它把国民经济划分为10个门类,对每个门类再划分大类、中类、小类。
39.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是我国采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54—94)》对我国国民经济行业进行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将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与此相对应,此编码主要采用层次编码法。
40.上证指数分类法
上证指数分类法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为编制新的沪市成份指数,将全部上市公司分为5类,即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和综合类,并分别计算和公布各分类股价指数。
41.深证指数分类法
深证指数分类法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在深市上市的全部公司分成六类,即工业、商业、金融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和综合类,同时计算和公布各分类股价指数。
42.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同质产品的市场情形。
43.完全垄断型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型市场结构是指独家企业生产某种特质产品的情形。特质产品是指那些没有或缺少相近的替代品的产品。
44.不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是最常见的市场格局,包括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这两种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地情形。但狭义的不完全竞争仅指垄断竞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个企业都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造成这种市场机构的原因是产品差别。
45.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是指相对少量的生产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情形。
46.增长型行业
增长型行业是指这样的一些行业,即它的运动形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无关。这些行业收入增长的速率相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来说,并未出现同步影响,因为它们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其经常呈现出增长形态。
47.周期性行业
周期性行业是指它的运动形态直接与经济周期相关。当经济处于上市时期,这些行业会紧随其扩张;当经济衰退时,这些行业也就相应衰落。
48.防守型行业
防守型行业一般是这样的一些行业,它的运动形态的存在是因为其产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并不受经济周期处衰退的影响。
49.行业的生命周期
通常,每个行业都有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便称为行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地,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期,即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50.行业增长比较分析
行业增长比较分析就是将行业的增长情况与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行比较,从中分析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的行业,以此来衡量某行业是否属于增长型行业的一种方法。
51.行业未来增长率预测
行业未来增长率预测就是利用行业历年的销售率、盈利额等历史资料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此来衡量某行业是否属于增长型行业的一种方法。
52.区位
区位,或者说经济区位,是指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53.上市公司的区位分析
上市公司的区位分析就是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与区位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上市公司所在区位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产业政策、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来考察上市公司发展的优势和后劲,确定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以鉴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54.公司的行业地位分析
公司的行业地位分析就是找出公司在所在行业中竞争地位,如是否是领导企业,在价格上是否具有影响力,有没有竞争优势等。衡量公司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综合排序。
55.企业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是指公司的产品依靠低成本获得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很多行业中,成本优势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56.企业技术优势
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比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更强的技术实力及其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上。
57.企业质量优势
企业质量优势是指公司的产品以高于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质量赢得市场,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58.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市场占有率越高,表示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越强,公司的销售和利润水平越好,越稳定。
59.品牌
品牌是一个商品名称和商标的总称,它可以用来辨别一个卖者和卖者集团的货物或劳务,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
60.公司管理风格
公司的管理风格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所一贯坚持的原则、目标及方式等方面的总称。
61.公司经营理念
公司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一贯坚持的一种核心思想,是公司员工坚守的基本信条,也是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及实施战术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
62.公司经营战略
公司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变化与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她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
63.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它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64.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也称为酸性测试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65.保守速动比率
保守速动比率又称超速动比率,它是由于行业之间的差别,在计算速动比率时除扣除存货以外,还可以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期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等)而采用的一个财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现金+短期证券+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66.利息支付倍数
利息支付倍数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其计算公式如下:利息支付倍数=税息前利润/利息费用。公式中的税息前利润是指损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它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来预测;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67.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就是企业的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相除所得的比率。计算公式为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68.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也就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其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6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就是用时间表示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也叫应收账款回收期或平均收现期,它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其计算公司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天/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天/销售收入。
70.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的总资本中,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决定企业的财务结构、财务杠杆的运用和融资决策的制定。
71.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也可以表示为: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100%。该项指标反映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72.资产负债比率
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公式中的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这个指标也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73.长期负债比率
长期负债比率是从总体上判断企业债务状况的一个指标,是长期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100%。
74.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
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是衡量公司财务结构稳定性的一个指标。它是股东权益除以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股东权益总额/固定资产总额×100%。这个比率反映了购买固定资产所需要的资金有多大比例是来自于所有者资本的。
75.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是销售成本被平均存货所除得到的比率,或叫存货的周转次数,用时间表示就是存货周转天数。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存货周转天数=360天/存货周转率。该指标的好坏反映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76.原材料周转率
原材料周转率就是耗用原材料成本与平均原材料存货的比率。
77.在产品周转率
在产品周转率就是制造成本与平均在产品存货的比率。
78.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全部固定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其中:平均固定资产=(年初固定资产+年末固定资产)/2,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固定资产效率的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资产运用效率越高,利用固定资产效果好。
79.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是年初资产总额和年末资产总额的平均数。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反映的是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
80.股东权益周转率
股东权益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股东权益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股东权益。其中:平均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2;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运用所有者资产的效率。该比率越高,表明所有者资产的运用效率越高,营运能力越强。
8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要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判断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一般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超过10%,说明公司产品处于成长期,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尚未面临产品更新的风险,属于成长型公司。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5%~10%之间,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稳定期,不久将进入衰退期,需要着手开发新产品。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公司产品已进入衰退期,保持市场份额已经很困难,主营业务利润开始滑坡,如果没有已开发好的新产品,将步入衰落。
82.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简称为毛利率。其计算公式如下: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该项指标表示每1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产品(或商品)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毛利率是企业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
83.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该指标反映每1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84.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地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85.股东权益收益率
股东权益收益率又称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100%。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86.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获利水平。
87.普通股每股净收益
普通股每股净收益是本年盈余与普通股流通股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一般为:普通股每股净收益=(净利-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指标值越高,每一股份可得的利润越多,股东的投资效益越好,反之则越差。
88.股息发放率
股息发放率是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净收益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股息发放率=每股股利/每股净收益×100%。该指标反映普通股股东从每股的全部净收益中分得多少,就单独的普通股投资者来讲,这一指标比每股净收益更直接体当现前利益。股息发放率高低要依据各公司对资金需要量的具体状况而定。
89.普通股获利率
普通股获利率是每股股息与每证券市场价格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普通股获利率=每股股息/每证券市价×100%。获利率又称股息实得利率,是衡量普通股股东当期股息收益率的指标。
90.本利比
本利比是每股股价与每股股息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本利比=每股股价/每股股息。本利比是获利率的倒数,表明目前每股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每股股息的几倍,以此来分析相对于股息而言,股票价格是否被高估以及股票有无投资价值。
91.市盈率
市盈率是每股市价与每股税后净利的比率,亦称本益比。其计算公式为: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税后净利;该指标是衡量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用股价与每股税后净利进行比较,反映投资者对每1元净利所愿支付的价格。这一比率越高,意味着公司未来成长的潜力越大。
92.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等于公司投资收益除以平均投资额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平均投资额×100%;式中:平均投资额=(期初长、短期投资+期末长、短期投资)/2。该指标反映公司利用资金进行长、短期投资的获利能力。
93.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净资产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每股净资产=净资产/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其中净资产是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差,即所有者权益。该指标反映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股东权益额。
94.净资产倍率
净资产倍率是每证券市场价与每股净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倍率=每股市价/每股净值(倍);净资产倍率是将每股股价与每股净值相比,表明股价以每股净值的若干倍在流通转让,评价股价相对于净值而言是否被高估。净资产倍率越小,说明股票的投资价值越高,股价的支撑越有保证;反之则投资价值越低。这一指标同样是投资者判断某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
95.资本化比率
资本化比率反映公司负债的资本化(或长期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化比率=长期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100%。该指标值越小,表明公司负债的资本化程度低,长期偿债压力小;反之,则表明公司负债的资本化程度高,长期偿债压力大。
96.固定资产净值率
固定资产净值率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公司的经营条件相对较好;反之,则表明公司固定资产较旧,须投资进行维护和更新,经营条件相对较差。
97.资本固定化比率
资本固定化比率反映公司自有资本的固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固定化比率=(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100%。该指标值越低,表明公司自由资本用于长期资产的数额相对较少;反之,则表明公司自有资本用于长期资产的数额相对较多,公司日常经营所需资金需靠借款筹集。
98.扩张型公司重组
扩张型公司重组即公司的扩张,通常是指扩大公司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的重组行为。包括:购买资产、收购公司、收购股份、合资或联营组建子公司和公司合并。
99.公司合并
公司合并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结合成一家公司。原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权利义务由新设或续存的公司承担。我国《公司法》界定了两种形式的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100.调整型公司重组
调整型公司重组包括不改变控制权的股权置换、股权—资产置换、不改变公司资产规模的资产置换,以及缩小公司规模的资产出售、公司分立、资产配负债剥离等公司的调整行为。
101.控制权变更型公司重组
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变更是公司重组的最高形式。通常公司的所有权决定了公司的控制权,但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控制权变更型公司重组就是通过公司控股权及控制权的转移而进行的公司重组方式。常见的控制权变更型公司重组有:股权的无偿划拨、股权的协议转让、公司股权托管和公司托管、表决权信托与委托书收购、股份回购和交叉控股等。
102.收购公司
收购公司通常是指获取目标公司全部股权,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或者获取大部分股权处于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的重组行为。
103.收购股份
收购股份一般是指不获取目标公司控制权的股权收购行为,只处于参股地位。
104.股权置换
股权置换即置换股权,通常股权置换不涉及控股权的变更。股权置换的结果是实行公司控股股东与战略伙伴之间的交叉持股,以建立利益关联。
105.股权—资产置换
股权—资产置换是由公司原有股东以出让部分股份的代价使公司获得其他公司或股东的优质资产。
106.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公司重组中为了使资产处于最佳配置状态,获取最大收益或处于其他目的而对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进行交换。
107.资产出售或剥离
资产出售或剥离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些子公司、部门、产品生产线、固定资产等出售给其他的经济主体。由于出售这些资产可以获得现金回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产剥离并未减少资产的规模,而只是公司资产形式的转化,即从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产。
108.资产配负债剥离
资产配负债剥离即将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配上定等额的负债一并剥离出公司母体,而接受主体一般为其控股母公司。其实质是一种以承债为支付手段的收购行为。
109.公司的分立
公司的分立即公司将其资产与负债转移给新建立的公司,新公司的股票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的新公司。
110.股权的无偿划拨
股权的无偿划拨一般是指国有股的无偿划拨,它是当前证券市场上公司重组的一种常见方式,通常发生在属于同一级财政范围或同一级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国有股的受让方一定为国有独资企业。由于股权的最终所有者没有发生改变,因而国有控股权的划拨实际是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和管理层的重组。其目的或是为调整和理顺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或是为了利用优势企业的管理经验来重振处于困境的上市公司。
111.股权的协议转让
股权的协议转让是股权的出让方与手让方不通过交易所系统集合竞价的方式进行买卖,而是通过面对面的谈判方式,在交易场所外进行交易,故通常称之为场外交易。
112.公司股权托管和公司托管
公司股权托管和公司托管就是公司股东将其持有的股权以契约的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给其他法人或自然人,由其代为行使对公司的表决权。当委托人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时,公司股权托管就演化为公司的控制权托管,使受托人接入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成为整个公司的托管。
113.表决权信托与委托书收购
表决权信托就是许多分散股东集合在一起设定信托,将自己拥有的表决权集中于受托人,受托人可以通过集中原本分散的股权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委托书收购是一种中小股东影响和控制公司的方法。在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公司里,中小股东可以通过征集其他股东的委托书来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并达到改组公司董事会控制公司的目的。
114.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是公司用现金、或者以债权换股权,或是优先股换普通股的方式购回其流通在外的股票。
115.交叉控股
交叉控股是母子公司之间互相持有绝对控股权或相对控股权,母子公司之间可以互相控制运作。
116.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换资产、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交易行为。
117.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