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或将进入战国时代
城市化或将进入战国时代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原逐鹿,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迟早也会出现历史上的合纵连横,也就是城市之间的同城化趋势。在网上搜索"同城化",目前最完整的方案是广州/佛山的同城化方案,一个非常粗线条的同城计划就启动了贯穿两城的地铁项目,让佛山的楼市为之一振。广州/佛山的同城化或许开启了中国城市化的"战国时代",可以预料的同城化项目还有:西安/咸阳;北京/天津;沈阳/抚顺并链接大连,以及上海与苏杭的同城…… 先谈谈京津同城,在历史上,北京和天津本来就是一个城,所以天津有两个别称,一是天津卫,二是津门古城。几年前从天津开车回北京,北京来接我的司机绕了很久出不了城,这才发现天津市的中心区内几乎没有一个路标指出"北京方向"。津门,津门,北京之门,所以天津海河是"通天之津"。如果说天津是"门",北京就是"户",谁家的"门"进不了"户"呢?天津应该算是一个,这恐怕是天津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直到滨海新区发展起来了,北京和滨海新区的一体化趋势形成了,天津再次成为北京之门。津门断则海门通,滨海新区成为北京的出海口,可以推论,在老天津市区若总是找不着"北京方向"就会被逐渐边缘化。此外,大国之都北京只有一个民用机场,这在世界级都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北京机场经常管制,天津机场经常闲置,把天津机场并入北京航区就是同城化,只需一条轻轨,京津两地受益。据麦肯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6-8个超级城市,北京排名第一,天津排名第五,两大城市合二为一就是世界级的超级都市! 再谈谈上海,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这句话中的两个"有"字改一改,可以读为"上海天堂,下揽苏杭",一个大上海的新版图就跃然纸上:左有苏锡常,右揽杭嘉甬,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自然形成。国际上可以类比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当初是在维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各切出一个角落,只有国家行政中心的功能。现在的大华府地区已成为美国的科技文化和经济重镇,是仅次于加州硅谷的创新园区,引领生物医药和网络科技的产业创新,完全改变了过去仅为国家行政特区的版图。上海也是跨越两省的大都市,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海的比较区位优势必然辐射周边,所以未来的大上海都市圈会是:左有苏锡常,右有杭嘉甬,甚至温州都可能成为大上海的"外环线"。 曾经讲过,未来中国的城市化会形成两大超级都市,一条金蛇狂舞,五颗内陆明珠,八成左右的城市人口会集中在这些城市。广州和佛山的同城化,只是一曲"金蛇狂舞"的前奏,港珠澳大桥已经启动,广州-中山-珠海的铁路也即将开通,这都是同城化的项目,只是人们没有使用这个概念而已。在这个变局之中,许多城市即将面临的选择是:或者同城化,或者边缘化。特别是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到今天,自由流动的卫星城已经不复存在,城市化只有两条主线:或者是集中的都市圈,或者是分散的城镇化。在我看来,未来中国的十亿城市人口会呈"二八"分布,20%左右选择城镇化,80%左右选择都市圈。为什么会这样呢?简而言之有三个原因:自然选择、经济选择和社会选择。 首先是自然的选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不仅人多地少,天然水源更少,淡水湖泊平均每年还要减少两个。鸟择木而栖,人择水而居,当年咸阳之所以是国都,因为有"八水绕咸阳"。现在从西安去咸阳机场,途径渭河大桥,桥下水流的宽度不足桥身长度的二十分之一!伴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自然水源必然供给不足,所以要依赖再造水源,依赖于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这就引出了城市化的经济选择。 从城市化的成本/收益分析看,1000万人集中生活在一个城市和分散生活在十个城镇相比,前者的人均GDP会增加20-50%,人均基础设施投资会减少20%以上,单位基础设施投资的使用效率会增加20%以上。特别是在中国,由于人均平原面积只有1.5亩,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加大了城市化的开发成本,国家投资于铁路公路基建,几乎都是在推进着都市圈的外延,因为欧洲式的田园城镇在中国绝对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 再从人性的角度看,小富进城,大富进京,都市圈的文化氛围对下一代人的诱惑决定了他们或她们的选择。若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照城市化率区分,所谓发达国家,就是65%-80%的人进城了,现代化几乎就等于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新的产业集群,以金融、地产为两大支柱,交通运输+文教卫生+吃喝玩乐+新闻八卦。都市生活的另一种表述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美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是服务业75%,制造业13%,农业12%。美国人少地多,人均平原面积高达15英亩,在土地资源如此丰裕的国度,美国人也还是喜欢拥入城市,美国东西部两大城市群积聚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可见都市圈模式不仅来自于自然和经济的选择,而且来自于人性和社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