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恰好在这个侍候存了些钱,想要在股市蓬勃兴旺之时分得一杯羹,但总有"懂行"的朋友说现在风险太大不适合大举介入股市。眼看着周围的朋友都在赚钱,你不愿承担过份的风险又想分享股市的收益,有没有这样好的事情?
答案是"有"。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是--买入具有长期成长价值的"优质"上市公司,跟上市公司一起分享经济增长的回报。
在更多的时候,找到优质的成长型上市公司是很容易的,但困难的是再合适的位置买入和持有的期限:即使是我们也能够作出这样的判断--麦当劳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即使是两次三番的涨价后,他们的客源仍不见一丝减少,但这家公司也有不适合投资的时候,比如在1972年,麦当劳在美国的股价被抬高到50倍市盈率,然后麦当劳承认他们的盈利无法达到如此之高的预期,于是股价从75美元狂跌至25美元,市盈率变为13倍。麦当劳一直是一家成长型企业,但投资这样的企业时还是要看市盈率如何。投资成长股必须要做这样的判断:
1. 这家公司未来要取得度高的盈利才能支持今天的股价?你需要判断在下一个年度报告中,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否有困难。
2. 这家公司的市盈率是多少?同行业的标准是多少?你能否接受这个数据却绝于它在同业中能否取得适合的盈利。
3. 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由什么决定?自身的扩张速度、行业还是管理层。你不应该轻信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要想办法证实。
至于如何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方法么?《钱经》的调查显示,倾向于自己找到成长股和听专业人士建议买入他们推荐的成长股的投资者数目持平,且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专家"派认为,所谓"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个人投资者有限的投研能力相比,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要资金有资金、要人力有人力,数据库强大加之理论和实践水平高深,有这样的人出谋献策,实在无须自己大浪淘沙辛苦选股,而且专业人士更客观更冷静;而"个人"派的观点同样有理有据:专业机构一共也就几十个人几十杆枪,要照顾几千只股实在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每个板块分析一番然后再逐一调研,投资者等得了市场也不等呀,与其等他们找到价值洼地再一拥而上,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事实上,两种方法都有优劣,挑选专家和挑选成长股的前期工作同样细致而复杂,但到后期会有很大不同,关键在于投资者愿意成为哪一种成长股发现者。
如果听专家的意见买股票……
从2000多只股票中选到能够在几年中保持增长的上市公司,的确很难,我们的第一个建议是--不妨效法基金经理的决策,参考表现优异的基金是如何选股的。我们可以从公开信息中和基金的定期报告中得到选股思路、各阶段的分析和最后的决策,这将非常有助于缩小备选范围。
第二个建议是,如果你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基金或者是基金经理身上,也可以趁此机会选择一直成长型基金,通过专业化管理来得到成长股。当然,他确实要想自己说的那样坚持投资于成长股,而不是在st上涨时卖掉曾信誓旦旦看好的公司。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我们所知,您确实不想从通过投资来证明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重要事件的全盘把握,真的只想取得稳定收益的话,我们并不建议您卖掉所有基金,自己选股。对于资金规模有限和希望不花费多少时间的人来说,选择一只有业绩证明的基金内和选择成长股带来的收益相当。而且,不论是哪一种选股方式,配置投资组合都十分重要,基金天然拥有了这种优势。而且,基金通常会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与管理层面访,因此得到的有价值信息要远远高于个人所能做的。尽管在多数报告中,用词都是含蓄而无明显指向性的,但敏感的投资者往往能从中发现不寻常的意味,从而避开风险,所以,很多"专家派"把自己的选择称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听从专家的建议买股票或是由专业人士代为理财的另一大好处是,回避了投资者由于冲动和不理性带来的投资失误。这就像是目前流行的电视节目一样,摩登女郎在换季时出门购物最好带一位男性且有时尚品味的人士,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同时提供男性视角、专业建议,扼杀女性购物冲动和店员无休止的夸赞和吹耳边风。投资界的专业人士作用也一样,帮你克服对价格变化的过度敏感、在需要时予以专业指导和翔实的数据分析,为你配置一个更好的投资组合。当然,这位人士需要出于职业素养为你提供服务而不是时刻思考从你那里拿到多少佣金。
电视里上来就推荐股票,并声称过往的投资只有胜利没有失败永远跑得赢大盘,最后让你打电话缴会费并答应给你内幕消息的人千万不要相信。如同彼得?林奇建议的那样,业余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所选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就会超过华尔街的平均业绩水平。如果你不准备用这3%去判断股票,至少把它放在判断专业人士的水平上,看他究竟是靠分析得出结论还是凭运气。
总结:
"专家派"的优势:
1.省时省力,免除层层剥茧抽丝的辛苦,不必辛苦收集上市公司资料,直接锁定目标;
2.按时得到专业报告和详细的分析,不必担心自己是否分析失误。
3.信息更权威,意见更客观。
"专家派"的劣势:
1.差异性不大,目标相对集中可能会使个股波动性加大并化解掉一部分收益;
2.基金报告一季度一发,完全听机构的建议可能会错失好的买点或卖点。(王雪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