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股市要有“三闲”境界,即“闲钱、闲时间、闲心”。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一次演讲中总结的这个颇有些“禅意”的理性投资法门,仍让人记忆犹新。而其中,以一份闲心,从容面对股市潮涨潮落,尤为难得。今天,特别是当股指站在6000点的历史新高上方,投资者更要保持平和的闲心之境,全面客观地评估当前的市场状况和潜在的风险,如此,方能真正称得上理性的、成熟的投资者。
尚主席所谓的闲心,是告诫投资者要始终保持良好、平和心态。然而面对指数不断挑战新高,很多人闲心不再,彷徨、困惑、焦虑、恐惧……各种情绪在市场开始蔓延。有人因手中大盘股的暴涨而欣喜若狂,有人则因追不上狂奔的指数而垂头丧气。应该看到,股市始终处于波动之中,这是股市的风险所在,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涨和跌永远是市场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随时都可能出现。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看到,随着股指快速上涨,当前市场存在着由过快走向过热的可能,风险也在积聚,市场大幅波动的压力与可能性正在加大。一方面,决定市场上涨的原因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经济的发展、创新的加速、股改后市场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尤其是流动性因素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但另一方面,快速上涨的股指,急剧膨胀的市值,逐渐超越了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法制背景、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支撑。
比如,今年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大幅提升,成为许多股票价格节节攀高的动力,但正如沪深交易所在通报2007年中报业绩情况时所指出的,上市公司业绩剧增背后不乏隐忧。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对业绩贡献度过高,现金流增长滞后于账面利润增长,股指涨幅远高于业绩增幅等问题的出现,令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成色打了不小的折扣,也对股价继续攀高构成制约。
此外,尽管今年很多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整体上市等方式,使其基本面发生巨变,但是必须承认,很多公司的股价在重组进行当中,就已经提前得到反应,有的甚至已经透支了未来1—2年的业绩。更有甚者,在流行的重组故事中,不乏一些假重组、假并购消息的推波助澜。即便是重组成功,上市公司实现了大变身,但乌鸡能否立刻就变成凤凰,也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市场由热衷重组故事转向炒作大盘蓝筹股,带动股指快速走高。据统计,在近期股指上涨幅度中,权重股贡献了绝大部分,沪市的静态市盈率也已超过70倍,处于历史高位。面对市场呈现的这一新特点,投资者更应该保持警醒。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格不会长期大幅偏离其价值,蓝筹股也绝不是无原则的一好百好,一旦价格过度偏离价值,也会滋生泡沫!
有数据显示,此轮蓝筹股大涨背后主要有两大推手:一是受业绩排名、被动建仓压力等因素在高位买入的开放式基金;另一则是来自于受基金投资行为影响而燃起蓝筹热情的中小投资者。有迹象表明,当前机构投资者之间分歧已现,开放式基金与其他机构投资者在买卖方向上不同步。无论机构间的博弈最终是何种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出现股价下跌,基金也难幸免,“基金不败”的光环也会褪去。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此时更要破除认识上的误区,对基金投资回报率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不会忽视,今年上半年以来,监管机构一直在通过加强投资者教育等方式不断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国内外无论哪个市场,也无论哪个时期,没有哪个监管机构不重视股价的虚高以及由此可能出现的泡沫,没有哪个监管机构会坐视股市泡沫不管。
在今天的中国证券市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监管层调控的方式也更加市场化了。其中,投资者教育正是监管部门实施市场化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核心就是希望以最温和的方式引导市场回归理性,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的长期繁荣,而不是一时的狂欢。
不过,虽然市场化监管已成为监管部门的主要监管手段,但如果股市投机过度疯狂,股指过快上涨导致的风险越积越大,有可能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对监管部门形成倒逼之势,也不能排除监管部门会再次出手进行调控。从国际资本市场看,这种政府出手的调控对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后果也是各方面所不愿意看到的。“5·30”调整就是一个现成的例证。
黄金十年也好,大国崛起也好,无不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维护当前市场来之不易的多赢局面是共同的责任,谨防风险的随时爆发是我们时时应做的功课。多一点闲心,多一点理性,就能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多作一份贡献。